李志强 | 十年磨剑绘多彩画卷,科研教学谱芳华篇章

发布者:李路发布时间:2025-04-09 浏览次数:

今年,李志强老师迎来了在我校执教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光阴,他以教育者的赤诚之心为笔,以科研探索的执着为墨,书写了一段深耕讲台、攀登学术的无声诗篇,他用日复一日的躬耕诠释着师者的崇高担当。

潜心科研,勇攀学术高峰

2015年6月,李志强博士毕业于石河子大学,随后加入我校,投身教学与科研工作。面对实验资源匮乏的挑战,他主动联系外部单位协调实验条件,并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开展研究。为兼顾教学任务,他提前预约实验时间,甚至彻夜攻关,实验结束后立即返回学校,确保了科研与教学两不误。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入职首年就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他还与母校科研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联合攻关,聚焦动物传染病致病机理及免疫防控领域持续探索。他的奋斗精神不仅推动了学术突破,也深深影响了学生。他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品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科研探索的征程中,他始终秉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坚信唯有厚积薄发方能行稳致远。通过大量阅读学科前沿文献,深入钻研科学问题,广泛参与学术交流,他不断拓展研究的视野与广度。十年耕耘终成硕果: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等多项殊荣。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动物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互作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阐明了病原体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病理学分会上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被专家评价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倾心教学,培育时代新人

李志强秉持“教研相长、以研促教”的理念,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他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前沿的学术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他善于因材施教,注意把握教学节奏和师生互动。他能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有机融入课堂,持续更新课程内容,不仅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也点燃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为学生未来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我校生物与医药硕士学位申报点的骨干成员,他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校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志强高度重视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讲授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时,他并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通过播放小鸡孵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告诉学生,生命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寻找独特价值、成就更好的自己,并用短暂的生命创造温暖与光芒。这堂课不仅让学生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温暖他人、照亮世界。

悉心育人,助力学生成才

自2016年担任班主任以来,李志强始终以“亦师亦友”的姿态陪伴学生成长,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思想引领、学业指导与生活关怀之中。他通过定期谈心、个性化学业规划及心理疏导,帮助学生锚定目标、重塑信心,所带班级考研率连续三年位居全校前列。尤其在动物科学16-1级班级管理中,他针对学生入学初期的理想迷茫与中期的倦怠期,着重从入学教育的愿景规划,到中期危机的精准干预,再到毕业季的升学指导,形成全程陪伴的成长闭环。其指导的学生中,既有从游戏沉迷中觉醒最终考取“双一流”高校研究生的典型案例,也有班级整体考研率突破60%的群体性成果,充分印证了他“用耐心点燃希望,以陪伴成就未来”的教育哲学。

秉持“以研促学、以赛育人”的实践理念,李志强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了“课堂-实验室-竞赛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设立开放式科研课题、组建跨学科竞赛团队,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锤炼能力。近三年,他指导的学生先后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在“挑战杯”“生命科学竞赛”等A类赛事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12项。值得关注的是,他注意将科研规范、学术诚信融入竞赛指导全过程,使学生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养成严谨学风。这种将科研精神转化为教育动能的实践,不仅塑造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培育了“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品格,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志强用十年的坚守与奋斗,诠释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并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更多力量。

(供稿单位:生物与食品学院 审核:李杰 编审:贾莉美 审签:冉祥华)